劇情簡介
小明語錄:
教育需要量力而行,家長需要降低欲望。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有一個學員的提問關于兒童教育,他說他看到很多網絡上寫我們對孩子不要過度陪伴,他就想問問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在陪伴孩子上到底該怎么樣做?
大家現在在互聯網上看到的很多網文都會犯一個通常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他們說問題,判斷問題的時候不講條件,用絕對化的語言。
什么是陪伴?
比如說,如果我們過度陪伴,我們就會毀掉一個孩子,這句話它是要有條件的,什么條件呢?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就是我們得分清楚什么年齡階段,這是第一件事兒。第二要分清楚是母親的陪伴,還是父親的陪伴,還是其他的陪伴?如果不把這些條件說清楚,那這句話就是一個正確的廢話。
如何正確陪伴孩子?
正確的對孩子陪伴到底該怎么做呢?第一個,我們來分年齡。其實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特別是以母親為主,應該是對孩子的陪伴是越多越好的。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這個時期就不要講什么過渡陪伴。雖然這個階段陪伴越多越好,但是并不代表著我們的陪伴就沒有技巧。什么叫做陪伴?就是父母得在他的身邊。
但是我們在他身邊,我們并不代表著我們要抱著他或者限制他,比如,限制一個孩子想要去爬行,走路,或者嘗試去觸碰某些東西的欲望。
所以說要陪伴,但是不可以去過度的束縛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正確的方法就是根據孩子目前發育出的能力,來決定我們能給他一個什么樣范圍的保護。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比如說孩子在床上,如果床的四周是安全的,或者父母保護住了床的四周,孩子在床上爬行就很安全。這時如果你不讓孩子爬行,這就叫做對孩子過多的干預了,這個也不能叫做過度陪伴,這是一種過度的干涉。
同樣學會走路的孩子想要到處去探索,探索一下草地,探索一下花園,探索一下外面的一些沒有碰觸過的房間、空間……。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給他一個安全的外圍保障,外圍保障之外不能讓他去,但外圍保障之內,我們可以讓他盡情地、安全的探索。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但是在這個地方,假如說孩子探索一會兒之后,他突然要尋求安全感了,這時候孩子就會回頭張望尋找父母。孩子回頭張望尋找父母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看到你在看他,讓孩子看到你在他周圍,并且歡迎他;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隨時突然撲回來又抱你一下,他突然回來抱你一下,又會轉過去,又會繼續探索。所以父母要陪伴,但是不代表著對孩子的束縛,而是你需要來抱一下,我就在你身邊;你需要往前探索,我又在你的四周進行保護……。這樣的陪伴在三歲之前是多多益善的。
小明語錄:
人是群體動物,個體利己志向根本無法支撐孩子一生。
孩子上幼兒園的準備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其實有些孩子會適應,有些孩子會不適應。如果一個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后不太適應,那就說明這個孩子沒有掌握充分的社會技巧,社會社交功能不行。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社會的社交功能主要是孩子與父親的交往過少造成的。孩子和父親交往的時候,第一個就是孩子會通過和父親的交往發現,原來父親的語言是一些規則或命令的語言,這種父親的語言特點和他在進入幼兒園之后,遇到的老師的語言特點是比較接近的。
所以孩子經常和父親在一起,才能夠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的這種語言風格和特點。而母親對于孩子而言,她的語言是一種退行式的語言,這種退行是語言,并不利于孩子去培養他的社會功能。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社會功能和社會適應性主要就是語言的技巧和與人打交道的社交技巧。孩子的父親假如說能夠在三歲之前更多的陪伴孩子,并且讓孩子適應他的這種語言風格,讓孩子學著能夠和他進行各種各樣的溝通和社交技能的訓練,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適應能力就會比較好。
所以如果我們發現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適應不太好,這時候就要補充進行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更多社會技巧的語言訓練和社交功能訓練。
社會技巧的語言和社交功能訓練
這種訓練簡單的說第一,讓孩子學會去執行一個命令。第二,讓孩子學會能夠按照規則,比如說規定他坐在這里幾分鐘不動,規定他按照什么路線去做什么事情,規定他要在這個時間段干些什么、拿什么,或者哪些危險的地方不能碰,這都叫做規則和規定。
毀掉孩子的方法是過度陪伴嗎?
第三部分是孩子和父親互動。比如說父親帶著孩子去超市,去商場,然后孩子就要學著和父親打交道,孩子會說我想要什么,我想買什么,然后看一下孩子在和父親打交道的時候,能不能更好的與一個母親以外的成年人進行功能性社交。
所以父親在孩子三歲左右的時間里面,經常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社會生活的實踐,比如去超市購物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訓練他社會交往的功能和技能。
還包括父親可以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或者去飯館吃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學著去點菜,或者孩子決定在商場里面買一些什么樣的東西,或者是向售貨員提出什么樣的要求、訴求……。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說的過度陪伴,不能簡單的說給孩子過度陪伴,也不能說對孩子就不陪伴,而是根據年齡來。
(未完待續)
小明語錄:
不要用語言改變語言,而用動作改變思維,用思維改變語言。